
解放战争时期,国军拥有五支实力强劲、装备精良的王牌主力部队,包括新1军、新6军、第5军、74军(师)和第18军。这五支部队虽排名不分先后,但均以出色的作战能力和精良的装备著称。
这五支部队,曾给我国军队带来过不小的挑战。
在五大主力部队之外,国军同样拥有不少战斗力强的部队。那么,在众多国军部队中,哪支部队能够紧随五大主力之后呢?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各部队的战绩来探讨这个问题。
一、地方派系:35军、第7军
国民革命军部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派系众多。
国军整体上可分为中央军系和地方派系两大类。在中央军系中,又细分为土木系、黄埔系等不同派别,而地方派系则更为多样。
地方派系暂且不论,我们先来谈谈中央军系。
国民革命军的地方派系部队,历经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日战争,尽管在战场上仍保持活跃,但能被我军视为强劲对手的却为数不多。
这主要涉及傅作义的晋绥军、白崇禧的桂军,以及西北的马家军。
这几支军队的实力水平不一。其中,西北的马家军相对较弱,而实力较强的则是傅作义的部队以及白崇禧领导的桂系。
傅作义的部队中,35军实力突出,该军的首任军长正是傅作义本人,因此35军可以视为其军事生涯的起点和根基所在。
在多场具体战役中,35军与我华北部队多次交手,均能保持不败之姿。
大同与集宁之战中,我军在第一阶段几乎攻克大同,然而傅作义率领的35军进行了一次长途奔袭。最终,我军未能攻下大同,反而导致集宁也被迫放弃。
之后,在张家口战役中,傅作义再次运用老策略,率领35军偷袭张家口。鉴于保存实力的需要,华北我军最终不得不先行撤退。
这几场战役使得华北我军一度陷入困境,直至朱老总亲自前往,局面才得以缓解。
这几场战役充分展现了35军在作战中鲜明地体现了傅作义风格思维周密且敢于冒险,尤其擅长进行长途突袭。
尽管35军实力强大,但其强大程度亦依赖于特定的条件。
进入解放战争阶段,我晋察冀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,导致部队结构多次调整,这影响了其整体战斗力的充分发挥。与其它野战军相比,晋察冀解放区的战斗力相对较弱。
傅作义部及其35军因此得以占得先机。
若傅作义部队所面对的对手并非华北我军,而是三野、四野,乃至一野、二野,那么战局的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。
在朱老总亲自莅临华北并作出一系列调整后,35军被我军牢牢控制,最终被彻底消灭。
华北军区部队仍处于这一局面,若四野介入,35军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,翻身的机会更加渺茫。
因此,35军在初期作战表现尚可,但进入后期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。这主要是因为未曾与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粟裕等将领交手。若是与其中任何一位对阵,35军恐怕难以应对。
国军中的另一支被誉为强旅,即桂系的第七军,其状况与35军相仿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7军取得的显著战果之一是泗县之战。在这场战斗中,7军坚守泗县城,而陈老总则派遣了六个团作为主要攻击部队。然而,由于7军坚守城池,山野部队未能实现预期的歼敌目标。
在战后,陈老总对此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检讨。
严格来说,泗县战斗中山野部队的失利,并非单纯因为7军的强大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在总攻发起的当晚,山野8师已成功攻入城内。本有机会进一步扩大战果,然而,连日的大雨导致火炮未能及时到位,加之炸药因潮湿而失效,这使得8师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。
其次,同样由于大雨的缘故,山野方向的部队也被洪水所阻,未能如期到达泗县。
诸多因素交织,使得山野先头部队虽已攻入城内,却因后援不足,未能及时迅速地扩大战果。
除了泗县战斗外,7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相对一般。曾经被广泛记载的青树坪之战,经过深入分析,7军的表现实际上并不突出。
青树坪战役中,7军调动了三个师的兵力,对深入敌后的四野13兵团49军146师进行包围。尽管有飞机和炮火的支援,双方激战两天,7军仍未成功消灭146师,而146师的损失相对较小。
因此,在解放战争时期,7军的战斗力相对一般。然而,由于国军其他部队表现不佳,使得7军显得相对突出。
若要列为国军第六大主力,7军和35军均不足以胜任这一称号。
二、中央军系:83师、66师
国军地方部队的相关内容介绍完毕后,接下来我们将转向探讨国军中央军的情况。
中央军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嫡系部队,以其严格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而著称。正因为这些特点,中央军中也不乏战斗力极强的部队。除了五大主力部队外,整编83师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。
整编83师,即原国军100军,之所以被称为特殊,是因为它与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(师)并称为孪生双子。
并且,该部队的创建者,正是以74军扬名立万的王耀武。
1938年,100军正式成立,紧随74军成立之后。该军由王耀武主导组建。到了1942年,王耀武精心培养的三大猛将之一,施中诚,被任命为100军的军长。
自此,该部队完全归属于王耀武的势力范围,并长期与74军协同作战。
1946年5月,该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整编83师,时任师长的是此前担任74军51师师长的李天霞。
因此,83师可以被视为74师的一个忠实复制品。
该师作为王耀武的嫡系,在武器装备方面相较于74师略逊一筹。然而,与傅作义部和白崇禧部相比,该师的装备则显得更为精良。
以炮兵为例,该师经过整编后,炮类武器数量超过100门,其他美式装备的配备同样相当丰富。
武器优良固然重要,但该师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忽视。在1947年7月的宣泰(宣家堡、泰兴)战斗中,即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首战,华中野战军第1师、第6军与整编83师第19旅第56团展开了激烈的交战。经过一番激战,且在付出较大伤亡后,才成功将该团的主力部队歼灭。
此次战役中83师的败北,主要归咎于李天霞的傲慢自大。然而,在那场战役之后,他变得格外小心谨慎。
他变得过于谨慎,导致在74师被困孟良崮时,他犹豫不决,未能及时伸出援手,最终目睹了74师的覆灭。
可以说,83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天霞的影响,尽管继承了74师的优良传统,并且拥有众多出自74军的军官,却未能展现出更强大的战斗力,这确实令人感到遗憾。
尽管在部队素质和装备方面,83师的表现足以使其有资格争夺国军第六大主力的称号。
国军中央军系除了83师外,还有一支不容忽视的部队,那就是在鲁西南战役中展现出一对三英勇战迹的整编66师。
当时,国军方面调集了整编66师、32师和70师参战。然而,32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及两个地方独立团的攻势下遭受重创,72师亦被1纵击退。
如此一来,战场上仅剩下66师孤军奋战。随后,6纵队与1纵队、2纵队联合,三支纵队共同对整编66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然而,经过两天的激战,由于整编66师反击强烈且防守严密,尽管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,但进展依然有限。
当年7月15日至28日,整编66师最终被击败。
因此,若以具体战绩来衡量,整编66师的表现优于李天霞的83师,更具备成为国军第六大主力的资格。
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对于83师和66师的表现,或许有人认为其表现平平,确实,国军中不乏实力更强的部队。例如,在东北战场上的52军,其表现就尤为突出。
52军作为国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,在抗战期间展现出坚韧的战斗精神。然而,进入解放战争阶段,特别是在新开岭战役中,其核心的第25师遭到东北野战军的彻底歼灭。此后,该军战斗力显著下降,常常处于溃逃或逃亡的状态。
所以,从整体来看,整编66师相较于国军其他五大主力,实力更为突出。
三、粟裕的看法
粟大将对于国军部队的看法,为我们揭示了除五大主力外,哪支部队实力最强。通过分析他的观点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国军中实力非凡的其他部队。
粟大将晚年曾感慨,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,便是参与碾庄围歼黄百韬的那段时光。
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,当得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,黄百韬本人亦阵亡的消息后,粟裕因连续劳累,当场晕厥过去。
由于在战役中与黄百韬交手,身心俱疲,因此操劳过度。
碾庄战役持续了16天,相较之下,济南战役仅打了9天,孟良崮战役更是只有3天。由此可见,黄百韬的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大的顽强和坚韧。
在碾庄战役之前,黄百韬便已与华东野战军多次交锋,他不仅未曾处于下风,甚至曾令华东野战军遭受重创。
救援张灵甫的行动中,黄百韬的25军表现尤为积极。
粟大将评价25军时提到:徐州系统里中等偏上,这并非意味着其战斗力最强,实际上,这句话主要是指25军的装备水平。
当时国军的徐州系统中,确实包含了部分美械部队,然而与黄百韬的25军相比,其武器和装备水平相对较低。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,毕竟25军并非中央嫡系部队。
尽管这些并非正规军的队伍,却给华东野战军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,尤其在碾庄战役中,华野的伤亡显著上升。由此可窥见黄百韬的指挥才能和第25军的战斗力。
也正因为其并非嫡系,黄百韬的战绩和能力引起了国军嫡系将领的嫉妒,这些将领的不支持最终导致了黄百韬兵败并被害身亡。
#深度好文计划#